蛇、鲵、鳄,似乎都可看作“地龙”的原型,但根据龙有爪、中原及中原以西地区少见鳄鱼,原型更可能是两栖类的大鲵即“娃娃鱼”,在上古初期主要与求雨有关。而作为星宿之象的“天龙”,起源也很早,两个系统相互呼应。二里头遗址中,墓葬者胸前所佩嵌绿松石龙纹青铜牌饰和铜铃,或为作巫法器,同时发现的覆盖葬者身躯的绿松石龙形器,可能代表墓主将升至天界。甲骨文的“龙”字,或已特指二十八宿之东宫七宿苍龙之象。龙先是演变成上古葬仪、祭礼上可以交通天宫的象征,后来又演变成“天子”的象征。
这是重庆开州区的三峡大鲵,最长的可达2米以上。
这个是蝾螈,个比较小,分布更广。
仰韶陶瓶上的大鲵,即龙的原型。下雨时大鲵就会出来,古籍中常称“龙”为“应龙”,源自鲵能气应自然。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:“旱而为应龙之状,乃得大雨”,鲵瓶当为“求雨”所用。
夏商周时,表示星宿之象的“天龙”概念应已形成,故有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。二里头龙牌,或可看作是亡灵升天的飞船船票。
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这个绿松石“大头龙”,更像源自大头娃娃鱼。
各种嵌绿松石龙纹牌饰
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:“龙鱼陵居在其(中原西面的“诸夭之野”)北,状如狸。一曰鰕。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。”《尔雅·释鱼第十六》:“鲵,大者谓之鰕(叚者假借,谓假鱼也)。”
龙原来是狸面
商朝妇好墓出土龙纹青铜盘
妇好盘图纹,沿承二里头绿松石狸面龙。
商朝司母戊鼎。
鼎耳上的纹饰,是二里头龙纹牌饰转了个个。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个战国螭龙食人纹玉佩,还能看出大鲵原型。
二十八宿起源或在夏商之前。《尚书·尧典》孔颖达疏:“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。东方成龙形,西方成虎形,皆南首而北尾;南方成鸟形,北方成龟形,皆西首而东尾。”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孔颖达疏:“东方七宿,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共为苍龙之体。”
依古人的想象:从角宿到箕宿,是头南尾北的龙;从斗宿到壁宿,是头朝西昂起的龟(冯时先生考最早是鹿);从参宿到奎宿,是头南尾北的虎,奎宿是环尾;从轸宿到井宿,是头朝西的鸟,轸宿是凤头。表示星宿之象的“天龙”是大头无疑,没有比大鲵更合适的苍龙原型了。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大方头应是对应角宿、亢宿。
冯时先生考,商周时的“龙”字皆已符合东方苍龙七宿连线
夏商周的卷尾龙纹也大致符合大鲵之形及“龙”字字形。
河南西水坡遗址6400年前的蚌塑“左青龙右白虎”,基本可判定是造假的,狮尾的龙是宋朝以后才有的。
造假者水平很差,根本不知龙的源变,估计是照着清朝龙旗上的龙堆塑的。
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彩绘衣箱,应是现在发现最早的二十八宿星象图。
夏代文献《海外西经》里,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,被神化。“龙鱼陵居在其(诸夭之野)北,状如狸(鲤),一曰嘏(鲵),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。”显然,夏代的人还知道龙的原形是大鲵。 在《生肖文化起源于何时何地》中记载,生肖起源于4000年前至6000年前的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渭水流域,并发现龙的原形与娃娃鱼的关系。其鲵鱼图形,脸似人面,颌下有须,造型人格化,有学者认为此即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。事实上,古史传说所谓“伏羲蛇躯”,实际上是指“鲵躯”,亦即后来所说的“龙躯”,龙的原形出自大鲵,龙的传人实出于此。
扫一扫
关注“2024欧洲杯竞猜app”官方微信